查看原文
其他

专家有话说丨过度谦虚正在让中国孩子丧失竞争力

Nini 留学杂志 2019-03-29

文章原载于《留学》杂志2018年10月20日看去,总114期

作者简介:融尚私塾创始人、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、(IECA)专业认证会员,泰伯学院中国代表,普林斯顿大学前华北地区校友面试协会负责人。


在国际教育行业从业许久,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个问题:什么样的孩子能够成功走向国际?关于这个问题,我们不妨逆向想想,什么样的孩子在中国学校吃得开?


你可能会想到一些关键词,诸如:听话、懂事、成绩好


同样,一说到国际化,也会有一些关键词,而且可能会超出我们的传统认知。上期,我们聊了其中一个关键词:Self-advocacy,说的是孩子需要有主见,敢于为自己站台。


今天,我们要说说它的“反义词”:humility,谦逊。很多人一说到谦逊,会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。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导我们谦虚是美德。但实际上,美国人也很看重谦逊,而且他们并不认为,为自己站台和谦逊有礼是矛盾的。

当我们谈论中式谦虚和美式谦逊

我们先来谈谈,美国人理解的谦逊。美式谦逊的意思,是在不贬低自己的前提下,同时关注自己还欠缺什么。


比如,当你有8分的时候,看看自己欠缺的2分是什么?


但中国孩子,往往容易犯两个错误:


一是自己已经明明有8分,却只说4分甚至更低。面试官刚刚夸奖说:你太棒了!孩子马上会谦虚地说:没有没有,我不行。于是,瞬间变成零分了。在美国人看来,有说没有,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。而谦虚过度 ,则意味着透支自信。


孩子的“过度谦虚”,往往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系。很多父母担心孩子“骄傲”、“翘尾巴”,从小不愿意鼓励孩子。当孩子明明考了99分,家长却冷着脸说:这有什么好得意的?你怎么不看看别人,看看班里考100分的呢?


“看看别人家的孩子”,是很多中国家长都喜欢说的话。


表面上看,家长也是在关注孩子欠缺的那部分,然而,他们的焦点往往只盯在结果上面,还喜欢拿孩子跟别人比较。这样不仅起不到激励的效果,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的情绪。


接下来,我们要谈谈应该怎么做了。家长可以先尝试着肯定孩子的表现,让孩子先获得自信。比如:“哇,99分太棒了!”然后,再跟孩子一起分析,如何可以做的更好,引导孩子把关注点放在自身和学习方法上面。同时家长还需要以身作则,和孩子一起进步成长。


总让着别人  会让孩子失去机会

中国家长的另一个误区是:回避孩子的真实需求,过度礼让,常常教育孩子“无原则”地让着别人。尤其当孩子遇到比较霸蛮的同伴,家长除了教育孩子让着、躲着,并不知道该如何面对。


当自己的孩子和邻居小朋友同时看中一件东西时,妈妈会马上客客气气的说:“快,给人家玩玩!”而不是公平地让两个孩子都说说:“你们为什么需要那件东西?谁说的最合理,就给谁。”


这样的家长常常安慰孩子:“下次妈妈再给你买一个”。然而,错失一次机会,真的会有下一次吗?孩子未来在社会上失去的,父母又如何能给他买回来?


这样的孩子,久而久之,总是习惯性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,一味退让、“懂装不懂”,不敢自信的表达:为什么我应该得到!这在美国人眼里不是谦逊,而是缺乏竞争能力的表现。


中国孩子在美国,往往表现的过于安静,无论是在课堂、家庭聚会还是公共场合,很少做站起来主动分享的那一个,大多情况会“让给别人”。儒家文化倡导的谦逊礼让、言多必失、沉默是金,让一些在美国的“优秀”中国孩子,一次次失去机会,变成隐形的小绵羊,自己过得也很不快乐。

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 失去了什么?

沉默小绵羊的对立面,是一部分孩子的过度自我中心。


在一些条件优越的家庭,一家人从小宠着一个孩子。无论家长还是孩子,往往事事围绕孩子转。与孩子学习和课外活动无关的人和事,会被定义为“浪费时间”。


孩子往往养育得比较封闭,只跟有限的人玩,不容易接受差异化的观点。他们认为来挑战自己观点的人,都是有问题的,无法很好的理解美国人倡导的“对事不对人”。(编者按:美国人往往会认为,人都可能犯错,人与人的观点难免有分歧,不必对人本身抱有成见,因为观点可以改变,缺点可以改进,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)


不能理解“对事不对人”这个认知的孩子,更容易被质疑激怒,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。而美国的面试中,恰恰经常有挑战性问题,来测试学生的自我认知和面对质疑的心态。比如,你有什么缺点?你最失败的经历是什么?你为什么会失败?你认为这样是对的吗?


有些孩子一听就慌了:我不想说缺点,我不认为自己失败过。


有的孩子因为过分要强,急于为自己辩护,想获得一个好结果,一味忽略自己的问题,并且面试时对周围“无关”人员表现很不客气,想不到感谢和尊重别人。


孩子下意识的举动都会被招生官看在眼里,让对方觉得孩子态度傲慢,无法在未来很好的与同学们合作,融入集体环境。


孩子的临场反应,往往是日积月累的家庭教育影响。有些家长,本能认为自己孩子的安全和成绩才是最重要的。他们可能因为赶着去培训班,对周围人(特别是“无关”孩子成绩的人)表现出无礼、缺乏同理心,甚至忽略对帮助孩子的人说一声谢谢,而这些表现,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。


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有四条建校宗旨,其中一条就是Confidence without arrogance,意思是“自信但不傲慢”,这正是美国人欣赏的谦逊。它既不是一味退让,也不是傲慢无礼。


它需要孩子拥有自信、敢于表达,同时乐于聆听、善于体察周围人,对他人的观点表示尊重。


一味的退让是失去自我的表现,而目中无人的高调,则会失去别人。


谦逊,不仅是一项美德,更是一门技术活。想要培养孩子的这类品格,不仅需要父母的努力,也需要环境的长期浸染。在一个国际化的鼓励表达、倡导尊重的环境里,孩子才会在潜移默化之下养成“自信却不自大”的性格。



往期精彩:

《留学》一周资讯(10.22-10.28)

QS 发布2019亚洲大学排名,新加坡国立回归首位!香港大学紧跟其后!

确定了!中国将停止“因私出入境中介资格”认定,移民、留学或将受影响

惊讶 | 敢跟我讲港式英语!Do you big me?

《留学》招新啦!
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